好美的故事 好溫暖的圖畫
前陣子,我幫艾瑞˙卡爾的新書《你最喜歡什麼動物?》寫了一篇藝術析文,分享了如何和孩子討論書中畫家的創作風格與技法。
這書是卡爾邀請14個知名創作者寫畫他們最喜歡的動物。每個創作者只有短短一個跨頁發揮,但讀者已能大略窺探他們對於動物的心思與其個性。其中,我最喜歡的是彼得˙席斯的〈藍鯉〉一篇。我按照我的方式重說故事:
席斯借題回憶他小時候過年的情景。由於捷克人的聖誕節傳統是吃鯉魚,家家戶戶在節慶來臨前,就會先上街買條活魚放養在家中浴缸,直到聖誕夜。席斯與其他兄弟姊妹,總愛趴在浴缸旁用手指逗弄著藍色的鯉魚,跟牠說話。雖然孩子們因新玩伴的到來而興奮歡喜,卻也因新朋友身上那抹藍光,跟著隱隱憂鬱。
因此,等大人準備開鍘的那天到來,孩子們不但放聲大哭,也會擺出抗議的護魚陣式。他們眼淚和手臂交互作戰,直到大人手上的屠刀掉落,綻出一朵蓮花。
結果,是全家人一起帶著死裡逃生的鯉魚來到伏爾塔瓦河。有意思的是,當他們來到河邊,也發現許多家庭同樣帶著本該是盤中飧的活鯉魚。於是,在那聖樂傳唱的寒夜裡,河面上頓時湧現了許多藍光游向了大海。
那個景象,讓孩子們讀懂了自由的符號語意。對孩子來說,聖誕夜的「傳統」,不是吃魚,而是從個體生命的體會中,看見「希望」。平安夜的天使,保的是魚的平安與孩子們的心安。
說來,小席斯是一個這樣的孩子,不稀奇,他的其他作品已說明這些柔軟特質。但這故事依舊讓我動心,插畫也溫暖迷人。
不同寫實細膩的文字,席思的圖像表現卻用隱喻手法將事件裡的元素拼在一起:魚嘴變成聖誕天使的喇叭、魚鱗是鴿子的翅膀、幾隻本來是吃魚的貓卻帶著魚飛翔逃跑等等。我們因此知道,席思拼貼這些符號的用意,是要讀者更聚焦在他文字中點出的「希望」之意。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653977